“道德經”的图片搜索结果

  致虛守靜的觀念被揭示於老子道德經上篇第16章,這是成道之路的實踐過程,在老子章句中所表示的道理可謂全書之冠首之列,然而每讀此章句卻又如老子口中的道徵一樣,惚恍而難見其首,亦苦追無後。

  在這不打算講解翻譯,僅說明今次遇此篇章的一些感想心得。就從開頭開始: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

  白話之,此句是說老子如何觀看世道萬物循環反復的運作過程,答案是藉由致力於使心虛明,篤定地執守清靜心靈,然後可以穿透萬物表象直見道的規律法象,復的萬物返復循環的道理。

  而致虛守靜則是求道的一個過程最後的總目標,要達成此一境界,則必須復歸其根。

  「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

  也就是說,當萬物歸於其所來自的根,此時方能曰「虛靜」,這個根,是本性之根,或者說是我們嬰孩時的本性之源,樸實純精,所以歸根便達到虛靜,虛靜便可以返還天命,這裡的天命,是我們的自然之性,未受外界干擾的天然之性質,此時與道處同一境界,便知常理,也就是宇宙天地人我之間的運行法則,不再受限肉眼之經驗,真正看透一切虛無之相,故知常曰明。

  知常之後,對我們有什麼好處呢?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既知常,則能夠容納整個世界,因為知常故可解世之無常,所以心境就像道一樣開闊了,既能包容一切,便可以大公無私不偏廢,如天地之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用公正的視角來看待萬物推演,然後能周全萬事萬物而致疵議,能周全者,天也,唯天能覆養萬物而不辭,故能全,而天乃根據道之規律運作,故天是自然,天也是道,所謂道法自然,然後循道而往故能長久,所以"強樑者,不得其死。"所以道乃久,終身不危而能長存。

  這一篇終於讓我聯想到老子道德經第48章的「為學者日益,為道者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則無不為。」其實就是在說明致虛守靜的過程,之所以為道者日損,便是一點一滴去除玄覽雜垢,而致內心清靜虛明,所以為道日損;為學則恰相反,世俗未脫名言之害的知識,不但無助內心虛明,更導致內心一日比一日混亂,故曰為學者日益。所以為道者若能修至致虛守靜的終極境界,便可以體道而處萬世,在遵循道的規律之狀況下,做到無為而無所不為之境界。此即致虛守靜之功也。

2017年7月6日星期四 2:41 AM

arrow
arrow

    jackterryla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