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經濟學上的排外偏見,一般是指國際貿易受國內所排斥的一種偏見。該偏見由來已久,其起因可說是一般民眾對外國人藉由國際貿易進行剝削的恐懼,例如我們對某一國家貿易赤字擴大,國內往往對該國普遍會產生不滿或敵意;又或者另一方面我們不喜歡移民,因為移民會搶走我們的工作機會,拉低工資水平,而川普的修築美墨邊境長城論便是一個最好的排外案例。

  其實國際貿易若遵守經濟上的比較利益法則來實現,那排外偏見的種種論點與恐懼便不復存在的理由,只是一般人都把外國人想成壞人,這種想法難以根除罷了。

  所謂比較利益法則,講簡單點就是各國之間透過生產力的比較,以自身相對於貿易輸出國有利的產品為主力生產並輸出,以換取輸出國輸入其同樣相對國內有生產力與有利國內的產品,簡言之便是各自生產各自相對於對方所能提供的較高生產力產品並交換,透過專業化的生產與貿易,提高兩國的總生產力。

  注意,比較利益法則是相對的概念,例如A國和B國都可生產甲產品與乙產品,且A國兩樣產品生產力上都優於B國,A仍可僅取最優於B國的一種產品如甲產品進行專業化生產然後輸出給B國,而B國可集中生產自己比較有生產力的乙產品給A國,如此的好處是雙方都極大化輸出甲乙產品,創造出來的產值絕對高於未貿易狀況下的成果。

  看到這邊,我突然想起孟子有一篇跟農家談論社會分工概念的文章,其實之中就隱含了比較利益法則的經濟學觀念。該文章是說農家質疑為何統治者不親自下農耕作?何以統治者有此特權?於是孟子說明一個社會每個人都有自己所擅之事,有人耕種,有人冶鐵,有人織衣,也有人從政,社會之所以有如此多元的技能,目的則在於彼此可以交換所需。

  耕農不可能自製耕具,於是用農作物與能製耕具者交換,製耕具者需要吃飯,也就會幫耕農製作耕具。同理帝王統治者不可能親自務農,但是他可以透過職權幫助農家或萬民解決問題,這就是專業分工,自給自足的富铙之社會則以此開始。

  孟子的立論場景雖是針對一國家內的社會而言,然後透過專業分工,各司其職,進行交換,則論點與經濟學之父的亞當史密斯提出的國與國之間的比較利益法則完全一致,透過專業分工,社會與國家都可以提高生產力並滿足每一個個體的需求。

  阿!這真是太神奇了!孟子根本就是經濟學家吧?說到這孟子其實也針對井田制度和如何創造一個理想的國家社會多所著墨,不禁讓我懷疑孟子原來也懂經濟學? 哈!

  然而不管是亞聖的社會分工理論或是亞當的比較利益法則,兩者智慧雖屬不同年代卻都不約而同在同一點生產力最大化上交會,雖然這並非是一場偶然,卻讓世人見證中國儒學與西方經濟學穿越時空所展現的奇蹟,讓人驚豔不止。

  所謂道通為一,大概就是這個道理吧!

 

2018123日星期二 8:23 AM

arrow
arrow

    jackterryla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