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歷史大致可以分成幾個時期:(1).民國元年-民國5年,臨時約法與袁世凱稱帝時期。(2).民國5年到民國17年的軍閥割據到南北統一時期。(3).民國17年到民國26年的十年建設與聯共分共時期。(4).民國26年到民國34年對日八年抗戰時期。(5).民國34年到民國38年國共內戰時期。(6).政府撤退來台反共時期。

  嚴格說來,中華民國自建國以來多處於分裂狀態,除了民國17年北伐成功消滅軍閥而完成南北統一,實際上的統一狀態一直到八年對日抗戰結束後便又因國共內戰而分裂至今,即便是對日抗戰期間,日本在中國亦成立如汪精衛之流的南京偽政權以及滿洲國政權,實質上對日抗戰期間中華民國也不是處在完全統一的狀態。

  在1911年武昌起義辛亥革命成功推翻滿清以後,中華民國初定都南京,北京清朝政權仍未退位,這是民初的南北分裂態勢,後在國父決定讓位總統大位於袁世凱的條件下,袁成功說服清帝退位,促成中華民國第一次統一,隨即遷都北京,然後因袁陰謀稱帝,在民國五年改洪憲元年,遂遭國人討伐,幾個月之後便失位去命,由副總統黎元洪即位。

  袁世凱死後舊部勢力分裂成幾個主要勢力,彼此之間亦為爭奪中央政權而戰爭不斷,此即民國5年到民國17年的軍閥割據時期。此段期間軍閥亦分南北,民國政權也亦分南北,北方軍閥主要爭奪北京政權,南方軍閥力奪廣州政權,但實際上北方鬥爭遠比南方嚴重,所以軍閥割據時期多是指北方割據,南方雖有軍閥反動勢力,但歷史上多著墨於南方中華民國廣州軍政府如何策動護法運動與北伐統一中國。

  北方軍閥其實是 皖系、奉系、與直系三大軍閥的爭奪史,此商大軍系先後都掌管過北方政權,且該三系背後均有外國勢力支持,包括日本美國與英國,代表中國當時仍受外國干政,此三系間的鬥爭多少都有受到這些背後外國勢力影響而有消長。

  首先皖系在民國6年因段祺瑞在結束張勳復辟之亂之後,圖掌大權,不願回復民國元年臨時約法所成立的舊國會,而在民國7年另組新安福國會以謀操控,國父遂在廣州成立中華民國軍政府主持護法運動,以維中華民國法統,這是中華民國再一次南北分裂的濫殤,當時國際則承認北京政權,但軍政府亦有一定中央政府運作形態。

  民國9年,由於段祺瑞試圖削弱直系兵權,造成直系首領曹錕反抗,聯合奉系打敗皖系,史稱直皖戰爭。

  直皖戰爭之後,北京內閣被奉系把持,因直系吳佩孚對奉系多所在軍事上的限制以及奉系對日政策不滿(日本支持奉系),加上英美背後煽動直系以堵日本在亞洲之擴張,於是在民國11年發生第一次直奉戰爭,奉系張作霖被直系所敗。

  第一次直奉大戰後,直系首領曹錕欲竊總統大位(時總統為無軍系的徐世昌),於是成立新國會並賄選議員而成為總統,此舉造成全國人起而攻之,於是民國13年皖系、奉系以及南方國民黨聯合起來一起攻打直系,史稱第二次直奉大戰。

  第二次直奉大戰直系因為馮玉祥倒擱,支持國民黨的革命勢力,改馮系勢力為國民革命軍,對最後戰局起了決定性影響,直系因此大敗,北京政權由皖奉馮以及國民黨系接管,後由段祺瑞擔任臨時執政,邀國父 孫文 北上共商國是,然國父主張 召開國民會議,段主張善後會議,後國父於民國14年3月12日病逝北京。

  二次直奉戰爭後,北方軍閥混戰再起,直系、奉系受英日在反共計劃下鼓動,聯合攻打馮系,因馮系屬國民黨系,而當時國民黨已進行聯俄容共,遂馮被直奉聯合打擊。之後馮退到西北,直系吳佩孚與孫傳芳佔據長江中下游一帶,而奉系控有東北與華北一帶,皖系則被消滅,南方則國民黨已整軍完成準備北伐大業,軍閥割據時期在民國17年北伐統一之後宣告結束。

  其實在讀軍閥割據這段歷史時是很難一時間釐清頭緒的!因為過程其實充滿政治權謀以及各種合縱連橫等複雜算計,還包含背後的英美日等國外勢力亦参和其中,政治運作之間又造成各種兵戎相見以及各種意想不到的政治事件,如張勳復辟以及曹錕賄選。這一段歷史雖短短10年卻遠比其他時期的歷史複雜,讀來實在費力。

  但縱觀全局,軍閥透過政治運作的過程企圖來掌握權力某種程度來說也是中華民國實施共和制度的一種成效,起碼不再像袁世凱一樣直接陰謀稱帝,這大概已說明當時人民民智已開,民主思想已漸漸萌芽且成長,中國人民已不再相信封建制度,所以即使軍閥也都必需用各種文的政治手段來操控政權,文的不行才來武的直接開戰,這應該也算是一種進步。

  而在軍閥割據期間,也終於讓國父看清革命不能僅依附軍閥勢力,因為軍閥之間只看利益,沒有利益便可能彼此開戰,今朝的盟友也許就是明日的敵人,所以轉而建立屬於革命力量的勢力,遂有聯俄容共之舉,可惜此舉副作用之大也許是國父所始料未及,甚至造成中華民國再一次分裂至今,對何時統一仍遙未可期!

相關圖片

[來源: 城头变幻大王旗——北洋军阀兴亡录 ]

2017523日星期二 3:16 AM

arrow
arrow

    jackterryla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