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孔子易經」的圖片搜尋結果

  在曾仕強教授的易經的奧秘一書中,對於論語中一些耳熟能詳的經典語句有相當獨到的見解,是不同於一般語文單純就字面意思來翻譯的,但其解釋其實個人覺得更加通順,所以稍微整理一下,讓自己知道對這些論語的解析還可以用易經的角度去看待。

  1. 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學而時習之"是說學了要常常實踐所學,而不是時常複習記在腦中,當實踐所學發現這學習的學問對我們有幫助,便會因此感到快樂,所以不亦樂乎?

  "有朋自遠方來",當我們做事有原則,依人生方針做事,便知道要為他人著想,如此朋友便會喜歡你,而常常有事沒事來找你,這就是有朋自遠方來,如此人生不也是很快樂嗎?

  "人不知而不愠",是說當我們知天命以後,我們便知道自己是什麼,但別人還是不知道,於是可能對你指指點點,但既然已知自己,那又何必在乎那些不明所以,不知道你的人所說的話呢?能夠坦然一笑以任之,不隨人言有哀榮,那又怎會因為他人對你的無知而生氣呢?這樣才真的是個有修養的君子呀!

  1.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我們十五歲時便應該為人生立下一個志向,十五歲前因為年幼對志向不與妄作不容易分辨,故不能太早立志向學,而十五立志之後便要努立向學,故可對應"學而時習之"。

  到了三十歲,依據十五年來所學所識,也應該要確定人生的基本原則了,然後去努力堅定地實踐該原則,便可對應到"有朋自遠方來",因為有基本原則,待人接物必能受朋友歡迎而不失禮。

  經過十年的堅持基本原則,四十歲時也就應該對此原則無所困惑了,所以"四十而不惑",此時更加應該努力於人生基本原則上奮鬥,同時因為不惑也就不會在意別人對你的困惑,故可"人不知而不慍"。

  到了五十歲也就差不多知道自己人生是怎樣了,這都是從十五歲開始累積至今的結果呀,不管成不成功,都是自己唯一的成果與人生,欣然去接受,這便是知天命,然後可以發憤忘食,快樂走在自己的道路上。

  六十而耳順就是遇到更多不知道你天命的人對你的疑問與嘲笑一概不予理會,不受影響,達到"樂以忘憂"的境界,就是對憂愁都可以當成是樂趣來應對,因為這事是對他人的憂愁,但於我而言是我的天命,是我要做的事,所以我覺得快樂,別人覺得辛苦,又與我何干?

  最後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就是已經把一生的所有人生規範內化成生活與身心的一部份,所以做什麼都能隨心所欲卻不失分寸,甚至就因此"不知老之將至",因為不管何時何地,做事總能自由自在,快快樂樂,又怎會知道自己老了呢?

  1. 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

  四十歲之前,因為人生還未達不惑,所以必需努力下學,學習一般的學問,等到四十歲之後,始有機會上達,即上達天命,所以五十時能知天命,如此便能不怨天,不尤人。

 

  1. 盡人事,聽天命。

  所以四十歲前我們要盡人事,勇敢努力的去學習,去做事,等到五十歲之後便只要聽天命,因為人生至成已經有自己的成果,接下來只要依天命行事,那也就可以了。

  以上就是曾教授從易經來解釋孔子在論語中告訴我們該如何走出自己的人生,當然這只是一種參考,但卻是思考人生的不錯方向,同時讓我看到論語雖是語錄體,但其中也可以串起人生所有故事,不得不讓人佩服曾教授對易經的見解之深呀!

 

2017年6月11日星期日 3:50 PM

arrow
arrow

    jackterryla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