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傳人之一(儒教傳人-劍君十二恨) @ 趴趴走的人生:: 隨意窩Xuite日誌

[劍君十二恨]  劍君在一次跟傲笑紅塵的對話中曾經說過: 如果能夠只為揮劍而揮劍,或許就能更接近我所追求的境界

第四節 7

  人類對自身特殊之才技或智識,因知其目的在於使之能適得其用,而不是拿來炫惑,方不傷於物之反制其身,方為道之大用。

第六段: 為是不用而寓諸庸

  以前純樸的古人,還沒有器物概念,有什麼就用什麼,沒用的就不去用,不知天下器物之分別,這叫"未始有物",這是最高的智慧。(未始有物->道通為一的境界。)後來為方便識別物之各別用處,所以對物開始分類,附予不同概念,這就是"以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再進一步,為了加速器物的使用效率,開始詳細定義萬物,並且給予更清楚的嚴格界定,但重點依然是放在各種器物之功用性上,器物仍然沒有是非之別,這就到了"以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 可以看出隨人類智識與社會的發展,我們離道的萬物為一的境界就愈遠,這是必然結果,但在是非之心彰起之前,人類社會仍然可以維持單純自在。

  突然人開始對基於萬物界限之功能而生出的才技與智識開始賦予主觀的價值判斷之後,萬物為一的道之境界便開始割裂,因為萬物對人而言開始不是齊一了,而有高下等級的差別之分,道開始有了虧損,人對於所偏愛之物的私慾生出了堅持自我觀點而排斥其它事物的成見,於是開始有了是非爭辯。(原文: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虧也。道之所以虧,愛之所以成。)

  莊子然後舉例說:昭文公的彈琴,師曠的音樂演奏以及惠施的詭辯才智,都是名喻天下之才技。但昭文彈琴若不是為彈琴之樂趣而彈,反為炫技以示優越而彈,對其名聲雖有成就,對道則是有虧損(註:所謂對道有所虧損只是對道之大用而言,非道本身,人之作為是無損於道的。),假若他只是單純因為彈琴有樂趣而彈琴,那雖於名聲無成就,對道則亦無虧損。(原文:有成與虧,故昭氏之鼓琴也;無成與虧,故昭氏之不鼓琴也。)

  而惠施之才智雖異於他人,但他卻因此想用才智將無法說明的事務強加說明給別人聽,於是一直使用像堅白論這種愚昧的詭辯謬論示於人直到一生終結,卻無所成就貢獻。(原文:彼非所明而明之,故以堅白之昧終。)

  所以對於炫耀自身才技智識這件事,聖人是鄙夷的呀!因為唯有將才智技藝發揮於其可用之處,而不使於其無功之所,這才是明於道之作用呀!(原文:是故滑疑之耀,聖人之所圖也。為是不用而寓諸庸,此之謂以明。

2020422日星期三

arrow
arrow

    jackterryla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