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莊子》中的十句話,受益匪淺- 華文網

第五節 8

  人類對自己的言語觀點之理解應該有顆謙卑的心,對他人的觀點跟言論更該存包容的氣度,因為言語之表達是有盡的,而世界運作之理是無窮的,任何對立的觀點沒有真正對錯,最後都是通向同一個終點。

 

第八段: 類與不類,相與為類

  今天一個人聽到一翻言論,通常便會開始想這言論跟我的觀點一樣嗎?還是不一樣呢?但其實不管一不一樣,最終都會是一樣的,到那時你才會知道你的觀點跟別人本來就都是相同的。(原文: 類與不類,相與為類,則與彼無以異矣。)

  然後莊子開始試著解釋:這宇宙有人認為應該是這樣的,也有人認為應該是那樣的,但還有認為既非這樣也非那樣的,甚至否定這樣那樣以及非這樣也非那樣的……

  而今天我可能認為其中某一個論點是有道理的,但難道這個我認同的論點就真的是有道理?還是它其實根本就沒道理呢?(原文:今我則已有謂矣,而未知吾所謂之其果有謂乎?其果無謂乎?)

  其實有可能一開始是有道理的,後來就變成另一個論點有道理了,再過一陣子可能又變成第三個論點是對的,也或許最後又回到你的論點是符合實情的! 純粹是因為時空背景不一樣呀!

  舉個例子來說:曾經在大太陽下騎車時卻看見某個方向來的機車騎士都身穿雨衣,當下你一定覺得他們是不是腦袋有問題對吧?但其實呢,是因為你所在的地方沒下雨,但他們從其它地方過來,而那地方卻下著大雨,只是來到你這邊變成大太陽罷了。 如果一開始你就知道他們是從有雨的地方過來,你就不會為他們在大太陽下穿雨衣騎車這件事感到奇怪了對吧?

 

第六節 9-10

  「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在接下來的這兩段莊子用這一句話貫穿此一小節他想要述說的道理,他要我們知道智識是人類將世界原理化之後分出界限的活動,然後人類就在這界限中不斷的辯論,不斷的分別,卻忘記萬物與我為一的道的寬大胸懷,反之不斷擴大自己有限的理論範圍,於是使得許多純粹的事都因此變得虛浮而失真了,道也就失落了,生命更消耗在無謂的爭辯之中,而不知其所由。

 

第九段: 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天底下有比獸毛尖端還大的東西嗎?而太山其實是小的了;天下有比中途夭折的孩子(殤子)還要長壽的嗎?而彭祖其實是短命的了。為什麼呢?因為天地跟我一同存在,而萬物跟我同是這天地的一體呀!(原文: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大小之分,長短之壽,都是人之心自己設標準比較出來的。而當我們可以理解天地與我為一的道理,還需要為"為一"多說明什麼嗎?而如果我們把天地與我為一用智識去說明這就是"為一",難道就可以不用再為之表達什麼了嗎?不!一切剛好相反,一旦我們跳入智性活動來說明"為一"這個概念,便會發現知道"為一"和說明什麼是"為一"根本兩個概念,而要說明什麼是"為一"和"我與天地之一體"又是不同的解釋,然後為了說明"為一"這件事,就一直不斷衍生概念下去,到最後無法估計到底有多少概念。(原文:一與言為二,二與一為三,自此以往,巧歷不能得。)這種追求知識的方式(用人類智性去看事情),還是算了吧!最後根本無從說起(因為概念太多)。

第十段: 天府、葆光

  道,原本是沒有限制的,所有智性活動一開始也是沒有分別的,但人為了說自己是對的,所以開始把道的原理分類限制而產生了範圍。(原文:夫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為「是」而有軫也。)這些範圍有左右、倫常、道義、分類、競爭、辯論等界限,稱之為「八德」。但針對世間的知識,聖人的態度是這樣的:在六合之外的事聖人因為不知道所以不會去說,在六合之內的事,聖人們彼此間有一套系統性觀點,但彼此沒有衝突,所以皆各自論述,卻不議彼高低。(原文: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六合之內,聖人論而不議。

  春秋是記載治世聖王的事蹟制度,聖人也只對自己了解的領域進行議論但仍不辯論。所以聖人知道這世界上有些事可以區分,也有不可區分;有些事可以相辯,也有些事無須去辯。大道無可辯,故聖人存於其胸懷,但一般人則為表自己智識正確與優越,故常常與人爭辯以期他人看到肯定。(原文:聖人懷之,眾人辯之以相示也

  所以說愛辯的人是看不見真正的大道理的。大道是不用人稱述的,真正的辯論是無從爭辯的,大仁是不用刻意表現的;大廉是自然不做作的;大勇也是不用特別展現強悍的,因為這些都體現在道的原理當中,不必刻意去做就可以真正展現。

  反而愈是要彰顯道之可貴就愈昏暗,愈是辯論真理就愈說不清,愈要表現仁常的規範就愈無法達成目的;愈是裝作清廉大家就愈不相信,愈是刻意勇猛強悍,則愈容易讓人看破虛弱之點。當你可以道辯仁廉勇都不需要刻意為之時,則道就幾乎在眼前了。所以知道什麼是自己不知道的,就是至高之修養了。

  如果有人能懂不言之辯,知天地之道之無窮而無從辯起;不道之道,明白仁義宇宙大道之理不用刻意矯作,那就是達到"天府"的境界了,而知天府之人則因為知道道之無窮所以可以包容萬物而能不斷收納天地至理,可以自由自在取之於天地而得逍遙而不會窮竭,這就叫作"葆光"。

 

PS.

天府:知智識之有限性,道之無窮性的能力,唯有知道之無限可能,方能用開放胸襟看待世界的知識理論,接納萬物,而毋需論辯。

葆光: 自天府之中知如何縡負萬物而不覺負擔,同時如何消遙自適而不會有損傷。

 

2020513日星期三

arrow
arrow

    jackterryla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