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世界歷史與地理中,有許許多多的國家,國家有大有小,有許多小國當然可能夾於列強環伺的險要位置上,隨時都可能被併吞,歷史上因此被滅掉的小國不計其數,當今世界上小國也同樣有如此的問題,這不禁讓人好奇,小國的求生之道是什麼?如果你的國家面臨各種大國的威脅的話?

  而在我國這長久以來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歷史中,自然也有許多小國遇到同樣的問題!像戰國時代有一個小國家叫作藤國,由於飽受齊國威脅,國君藤文公便向孟子問過該如何面對大國威脅?

  孟子則是給了兩個建議:其一,學習古代周朝先祖太王,在邠城面對北狄侵略,為守護百姓,雖然用皮幣,犬馬跟珠玉等寶物交換和平,最後卻仍遭侵襲,於是便以一句"君子不以其所以養人者害人"(孟子‧梁惠王下‧第十五章),而選擇獨自離開邠城,到歧山下建邑城重新開始,百姓卻也跟著來到歧山,只因感念其仁,遂有後來的周朝;其二,便是與民同心,"鑿斯池也,築斯城也,與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孟子‧梁惠王下‧第十三章),展現與民一起死守家園的決心,也是可行方法之一。

  單從表面來看,第一種做法,其實不切實際,放遠到今日的世界,應該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聖君可以選擇大開城門,平和交出政權,然後離開人民到另一個地方重新開始。這種做法頂多是減少戰爭傷亡,但人民卻無法輕易出走自己國家跟隨而去,頂多會有所謂的"用腳投票",但能用腳投票的人民又有多少?單以中華民國現在所在的台灣為例,能夠逃離台灣的也只是少數人而已。

  再看第二種做法,其實死守家園比較合理,只是難免戰爭傷亡,而且不一定成功,也就是孟子說的:"君子創業垂統,為可繼也;若夫成功,則天也。"(孟子‧梁惠王下‧第十四章),意思便是說一國之君只能盡力延長國家命運,以待後繼之人(在今天來看就是把棒子交給下一位國家領導人),但國家命運多長,必須看天意,然國君又該如何延長國運?孟子亦說:"茍為善,後世子孫必有王者矣。"(孟子‧梁惠王下‧第十四章),以當時來說,就是國君若能行仁善政,後世必有子孫起而稱王天下,使民歸心。

  但不管哪一種作法,其實都有一個重點就是,國君必需行仁善政,才是小國求生存之道!周太王因為全民歸心,故即使去仍是百姓跟隨,而一個國家若能為善天下,則必強盛,強盛之國,又何以匹敵?

  而如果把這件事放到今天的中華民國來看,其實壯大自己才是我們的生存之道!所謂壯大,並不是增強軍事力量,而是全面性強化我國的各方面影響力,包括中華文化、經濟、創意、體育、民主…….等等,壯大自己才能左右世局,更甚者影響我們的對岸同胞,讓對岸也深植為我們加油的力量,由下而上,破除敵人跟障礙,這才是我們該做的事情。

  而不只是我國,全世界任何小國也必是如此,以色列便是最好的一例,也因此小國若想生存,決不是靠口號或硬碰硬,而是靠智慧與努力讓自己強盛,全民與國家上下一心,才是我們該做的事。

 

2014年7月25日星期五 8:45 AM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ackterrylau 的頭像
    jackterrylau

    儒道哲學的浪漫人生

    jackterryla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