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曾經整理過中華民族在遠古到夏商周時代的形成,主要是炎黃二族在打敗東夷與九黎族之後再南下消滅部份苗蠻原始部落之後而形成初代的中華民族,但其實一直到西周的時候,部份東夷民族和殷民未被吸收者皆南下與南蠻一族一起生活,顓頊的後裔祝融族也因為長期與蠻族部落交往而逐漸融入南方蠻族形成後來的"荊蠻",在春秋戰國時期南方最強蠻族為"楚"。
四夷是在春秋戰國時仍未被完全融入的華夏以外之民族,當時對中華民族來說,凡非華夏者,皆為夷狄,四夷即東西南北夷族統稱,分別是北狄、西戎、東夷跟南蠻。
其中東夷與上古東夷有所不同,其應為春秋時東半部各少數部落之代表,較有名的是東南地帶的百越,有名的吳越兩國之爭便是越族相鬥的故事,越族分佈東南甚廣,有江浙的甌越、福建的閩越、廣東廣西的南越,在華南地區散佈各地,故稱百越。
在西部地區雖有西戎,但西南則有在四川與成都平原的巴蜀二族,在巴蜀西南則有西南夷族。
Anyway,四夷是在春秋戰國仍然存在的部落,而在春秋戰國時期由於周王室的封建制度式微,各諸侯國包括四夷之國階相次而起兵爭亂,欲代周天子而有天下,為春秋戰國各國的"大一統"政治思想奠下根基,遂有後來秦滅六國,統一天下,封皇建帝的中國第一個中央政府朝代秦朝的出現,在秦朝,四夷各族進一步融入中華民族,讓中華民族更加壯大。
楚國是春秋戰國時期疆域最大的國家,是荊蠻中對中原最大威脅者,然最後被與西戎一族結合的秦國所敗,川東與川西的巴蜀之國亦被秦所攻破,其它春秋戰國各國中的小部落族群均被大國所吞,在爭戰過程,凡被吞沒之族或國均順勢融入中原文化之中,使得中華民族不斷壯大,少數民族愈加稀少。
春秋初期,楚秦二國仍被當作夷狄之國,不被中華華夏族群所承認,時孔子便提出華夷之辨的理論,認為凡認同中國文化者為華夏,不認同中原文化者是夷狄。在當時華夏民族視包括楚秦吳越在內的四夷之族為外族,春秋諸侯國為華夏,應共同對抗力討四夷以保諸夏,最後在不斷征討中,秦終滅六國,而四夷與華夏文化也逐漸融合包容讓華夏文化更加壯大,最終多數夷狄包括秦楚都被認同為中原文化的一部份,此時的中華民族是第二次融合,結果是更加強盛。
中華民族是一個包容與融合文化的民族,凡認同中華者皆為中華民族的一部份,與以同化支配為主的其他民族不同,中華民族歷經改朝換代,雖屢被外氏部族所滅,但最終不但民族更加壯大,文化更加繁榮,其原因在於最終這些外氏部族也不得不接受中原文化成原中華民族的一部份。道理其實很簡單,因為中華民族不排外,也非以消滅他人文化為成長手段,然之所以能不斷壯大,則在於中華文化能接受外族融入同時亦保留外族的不同特色,才使中華文化不斷擴大,中華民族更加強大。
所以中華民族不是一個血緣為主的概念,而是文化共融的民族,凡認同中華民族者就是中華一員,無中華禮儀者皆為外人,只要認同中華文化,誰都可以是中華民族的一員!
2017年8月26日星期六 9:30 PM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