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Nippon.com
好久沒有好好翻讀勞思光先生的中國哲學史第二卷,最近一口氣把理論最雜、最多、最難的中國佛教哲學之一章看完,深深覺得佛的境界真的是高深,我想我這一輩子要成佛可是一個字,"難"了。
其實這是我此生第二回研讀這一個章節,上次研讀已是學生時代,年代太久遠,那時候的記憶只剩下一切法空的印象,只知道書中引用的佛經經文真的完全沒有理解的空間,看完之後對佛學還是一無所知,如今再翻一遍,感覺好像稍稍更理解了一些,但對佛經文本身還是像在看火星文一樣完全不解。
由於內容頗多,可能要分數文一一認列我所習得的基本佛理,這一篇我就先著重在講印度佛教教義的大致發展過程,以及佛教傳到中國後的主要理論發展出了哪些派別。
基本上佛學就是從印度來的,我想這基本常識不用多述,而佛學創始者釋迦所立自是原始教義,釋迦涅盤之後佛學理論進入小乘階段,同時也是部派教義時期,小乘理論仍屬佛學理論的初始階段,後來龍樹立般若中觀之學,佛教始進入大乘理論時期,由此階段佛學才開始進入成熟的發展階段。
龍樹立般若之學,其論本宗<大般若多羅密多經>,依此寫<中論>與<大智度論>,成為此般若學的主要理論經文,概"性空"與"中論"是也,即為般若之學。
般若之學僅是大乘教義的第一階段,至公元四世紀始發展出第二階段的唯識之學,由世親與無著兄弟所立,此論是在般若的性空之論上進一步建構"妙有"之理論,認為一切法雖空,但仍有依與主體的三自性(三種活動)助人明辯與遠離由八識或心法所形成的"虛妄",如此個人方能進入"覺"境,獲得最高主體之自由。
至此,般若主性空,破有無,立中觀(有無皆無獨立實有性,其只是依主體活動而決定者,故破有無即得一切法空,故為中),所以般若主張一切法為空,並且"無自性",所有法(經驗現象)都是由其他條件決定(眾因緣生法),而生出法的條件亦由其他條件說生出,故說一切法皆"無自性",自性皆來自於他性故。
而成唯識論則認為一切法是心法所生,亦即現象界是唯"識"所生,此識為"八識",即"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識再加上第七識的"末那識"以及第八識的"阿賴耶識"。其中阿賴耶識是由主體所生出之個別自我,因被末那識所執而使個體進入迷境而見虛妄。成唯識論者認為,要遠離虛妄而能覺,則一切法有三自性,即"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代表從虛妄之所以虛妄的迷境(遍計所執性),然後知一切皆因緣生(依他起性),然後離虛妄而入覺境(圓成實性)的妙有之三自性,依此與般若之學的性空之無自性相對應。
成唯識論中最重要者為"阿賴耶"識,認為現象界由八識所生,並且依阿賴耶而立,也就是說個別的自我都是由阿賴耶識所生,人能否能覺而脫離虛妄以顯見主體自由,全由阿賴耶識的染淨所決定。依此,對於阿賴耶識的染淨性質之不同判斷,生出攝論、地論、成論三支派別。
攝論主阿賴耶為雜染,故轉阿賴耶方得清淨;地論主阿賴耶為清淨,是為如來藏(識);成論則認為阿賴耶為中立,非染非淨,有無漏種子能受薰習而轉清淨,但同時種子亦有種性之分,唯’一閳提’種姓之阿賴耶種子無法成佛。
後印度大乘佛教又有真常之教,肯定有一最高之主體自由,人人皆能成佛,然此派在印度未受重視,傳至中國之後則成為中國佛教之理論主流,遂在我國發展成天台、華嚴與禪宗三宗並流傳至今,另外唐代玄奘大師則自印度帶回成論而立的法相宗,使中國的成唯識論者皆屬成論一系,然其理論歸返印度唯識教義,與真常三宗結合中國理論而形成的佛學自然有別,其後的影響力自不及真常三宗,可以說中國佛學實以融入中國心性哲學及印度大乘真常理論為主,非純印度大乘之理論。
2020年3月21日星期六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