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道家養生:順應自然返璞歸真@ 北極玄元宮真武大帝廟道觀:: 痞客邦::

[圖源] https://beigeetemple.pixnet.net/blog/post/344309029-%E9%81%93%E5%AE%B6%E9%A4%8A%E7%94%9F%EF%BC%9A%E9%A0%86%E6%87%89%E8%87%AA%E7%84%B6%E8%BF%94%E7%92%9E%E6%AD%B8%E7%9C%9F

  莊子內七篇的第四篇叫人閒世,閒讀作間,也就是人間世的意思,這一篇文章開頭的故事是講顏回跟孔子說要去衛國感化暴君而被孔子教之應以心齋功夫面對的故事,雖然只是全篇的幾則精彩故事之一,但可說是道家與儒家對待政治時基本態度不同之所在,其所述之處理政治的態度也與儒家互補而足,也是道用於世的一個絕佳例證。

  首先,該文中很明顯帶出儒道兩家之間對政治教學的態度上的不同,儒家教學生積極入世,以德化政治改善社會為己任,所以"學而優則仕",學習的最終目的是進入政府體制改善政治,而如何方可以入世?就得講求修身齊家方能治國平天下,但這些是方向性的理念,當儒家學子進入官場權力的世界中時,這些方向性的概念已經不會再為其帶來多少助益,憑藉的就是自身的修為與態度在官場文化中行德化之治,但往往因為不懂權力遊戲而危急自身,嚴重者足以致命。

  所以道家就跳出來在權力鬥場之中如何安全的避開危險而改革政治的做法上著力,提供技術的解法讓儒生不至於因為不懂官場風險而蠻幹最後失去性命,人閒世的開頭便是提出在官場改革所需要知道的道理和做法。儒家提供了淑世的理念方向,道家則給予了做法上的細節,說明了道家雖然講求無為而治,實際上更在乎如何將道的作用體現在政治的作為,讓儒家與道家的理念產生互補而互不排斥。

  故事大概:

  顏回告訴孔子說他聽聞衛國之君對國家以及人命皆輕率為之,人民生活於水火之中,所以想前去改變暴政。 孔子聽了之後只是搖搖頭說你這樣空手而去只是給自己帶來危險而已。因為你只知道要經世濟民,但你不知政治的本質!政治的本質就是有權力者都爭以美德之名,而以才智互相爭取之以保自己的政治利益!那麼在這種情況下你就這樣去一定是搬出你不可以爭名奪利這一套說詞來要求他們行仁義之道不要傷害人民,但這必然是會損害他們的利益並且激怒他們,當然就非得除掉你不可!你沒看到這一面,先把自己準備好,這豈不是白白去送死嗎?

  「且德厚性石工,未達人氣;名聞不爭,未達人心。而強以仁義繩墨之言術暴人之前者,是以人惡有其美也,命之曰葘人。……」

  之所以會如此,原因只有一個:就是政治改革者(顏回)不懂得權力遊戲裡面暴人的心理狀態都是求名求利的,在未得到他們的信任之前就上前指責說你應該要用仁義治世,自然會讓他們身受威脅,害怕人民因此與他站在一邊,他們的政治利益就沒了,當然會對顏回欲除之而後快。

  然而顏回以為如果只要內心順天之道,表面順從暴君,然後託古人之言說說道理讓他不要以為自己是存心作對而可不受刑戮就可以達成目的。卻忘了這樣也不過頂多就是讓自己不會受到傷害,但對暴人之政亦不會有任何影響,這樣想實在也是太天真了。

  「惡!惡可!大多政,法而不諜,雖固亦無罪。雖然,止是耳矣,夫胡可以及化?猶師心者也。」

  那麼應該要怎麼做呢? 其實政治改革的目的也就是希望能讓暴君有所改變,所以顏回那一套內直外曲只是自保,卻無法改變暴政,要想改變,就得讓暴君聽進仁義之言,但要暴君聽進去就得先「獲得暴人的信任」,要先讓他願意且欣然聽你說話才行,在這之前,你說什麼都沒用,甚至只是引來殺身之禍!

  所以「取得信任而後詔之」方是顏回可以進行成功改革的重點,也是避免自己在權力遊戲中被傷害的關鍵。

  在這邊莊子提出最根本的做法(手段)就是"心齋"功夫:

  「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

  簡要來說,就是心志專一,先以心聽物,再以氣生虛,讓心靈達到空虛的境界,忘記自我的複雜(社會)意識,讓氣流動於空虛心靈,使自己的心境與自然合而為一,讓意識可以感知萬物在自然之中原本的樣態,做好這樣的功夫,在無意識的行為中,眼之所及,行之所止,一舉一動都將合於道的自然操作,在面對暴君時不但可以讓他因感覺不到你的道德使命之意氣而願意信任你,然後在行事之上主動向你請教,你便可以引導他而改變他,進而達成改善政治的目的。而這一切都是從心志純一到虛而待物然後順應萬物變化之理所成就,亦即「一宅而寓於不得已」

  其實心齋的功夫聽起來很玄,但回歸道家的觀念就一種"無為而治"的落實體現,用儒家的觀點亦也是"盡心知性"的修身之概念,最終的道理都是要我們靜下心來觀賞這個世界,然後去感受自然的養育化物之道,將之心境內化於心,舉手投足之間便可符合自然天理,遊刃有餘。

  所以儒家講修身之後才能平天下並非空話,若能修身體道,則萬物將自化,因為你的一言一行都蘊含自然之理,待物之間物自然受而從之,如同兩人之間合跳一曲,一者動,一者從,動者若合時宜,從者必知氣息,然後產生默契,完成美麗舞曲,這就是心齋之功,體道之效。

 

2021124日星期日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ackterrylau 的頭像
    jackterrylau

    儒道哲學的浪漫人生

    jackterryla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