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亞洲目前有兩個大國,一個是正在與美國競逐世界霸權的中國,而另一個則是人口世界第二,民間市場部門表現強勁,但因為種種自我限制因素導致發展遲滯只能默默成長鮮為人知的印度,但印度,卻是被美國寄予厚望,可以牽制中國的亞洲唯一希望之大國。
印度其實是資訊科技服務業高度發達的一個國家,但從地緣政治與國家文化的角度來看,本身問題也是不少,但可以肯定的是在亞洲與經濟上他都最可能是下一個中國,這是全世界的臆測。關於印度,不可不知道。
在亞洲目前有兩個大國,一個是正在與美國競逐世界霸權的中國,而另一個則是人口世界第二,民間市場部門表現強勁,但因為種種自我限制因素導致發展遲滯只能默默成長鮮為人知的印度,但印度,卻是被美國寄予厚望,可以牽制中國的亞洲唯一希望之大國。
印度其實是資訊科技服務業高度發達的一個國家,但從地緣政治與國家文化的角度來看,本身問題也是不少,但可以肯定的是在亞洲與經濟上他都最可能是下一個中國,這是全世界的臆測。關於印度,不可不知道。
跨期借貸理論( Intertemporal trade-off) 主要是說明借款者或貸款者在當期與未來的消費與儲蓄之根據借貸利率所決定的取捨關係,也就是說利率對於個人消費和儲蓄的決定理論。
債務,本身聽來像是一個負面名詞,單純就個人來說,似乎是如此,但在我讀過克魯曼教授對債務的解釋之後,發現或許從整體社會經濟甚或投資者的角度來說,也許債務並不是只有負面的一種面向。
"債(Debt),是讓有錢而無法善用的人拿出錢,給知道如何善用的人使用,而從中獲取報酬的一個方法。"
個體經濟學最重要的"價格理論"主要是說市場有一隻”看不見的手”,這隻手會在市場狀況達一定條件下,使均衡價格與交易量決定於供給與需求的交叉點上,在基本情況不變下,將一直維持均衡直到供需發生變化為止。
正如股神巴菲特對美股的投資一樣,同樣他也投資中國,而他投資中國的選股標的,亦如其投資其他地方的原則,讓他短短幾年便在中國獲利35億美元,如今仍然持有中國地區的股票未有出清。
巴菲特先生永遠在尋找「規模適中、價格合適、經營合理、前景看好」的公司來投資,這是價值投資的核心,憑藉這樣的原則,他在中國買進了比亞迪汽車及中國石油天然氣的股票,另外直接拿錢投資IMC在大連的金屬切割工具公司,在他投資的當時,中國正跟隨國家政策開放腳步全力工業化與經濟起飛,這也使得石油天然氣在中國地區需求大大上升,對於汽車製造亦然,所以進而帶動金屬切削工具機的產能需要,而巴菲特正是看中這些趨勢投資這些產業,並且在當時這些產業的市價都不高,使得巴菲特獲利不少。
在凱因斯完整的AD-AS模型當中,完整討論了當政府採取擴張性政策時,對總體經濟的利率、物價以及所得效果的影響。而擴張性政策包含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當採取擴張性政策時對AD-AS模型的影響就是AD總合需求曲線右移。
擴張性財政政策主要以政府擴大支出為代表,也就是G↑,結果會使凱因斯修正模型中的IS曲線右移,造成AD右移。
所謂的流動性偏好,其實是指個人的貨幣需求,亦即我們平常想要保有貨幣在身上的強烈程度,只是流動性偏好更明確的指出我們一般人之所以對貨幣會有需求的原因,主要有三項:
該三項動機是構成我們對貨幣產生需求的因素,這就是凱因斯所提出有別於古典經濟學派認為貨幣只有交易動機理論的另一個論點:流動性偏好。
所謂技術分析,就是拿已知的財經資訊,運用各種圖形化方法,去預測出股匯市未來走勢,並且根據結果作多賣空來獲得投機利益的技術。這就讓我想起小時候常常看到大人拿著一張張寫滿數字的白紙,密密麻麻地在算著明牌,以為這樣可以算出下期開獎號碼,當然我總是懷疑這根本沒效!
可以說,技術分析就是一種預測工具,但他真的有效嗎?還是只是一種人云亦云的迷信?
世界主要的ETF指數基金是指可以用來評估世界主要區域或國家的大盤指數基金,其組成多是各國家或各區域具代表性的高市值前N大產業公司股票,因此世界主要的ETF指數基金往往具有各區域或國家的股市之代表性,也可以換一個說法就是"投資世界主要的ETF指數就是投資某區域或某國家的股市"。
雖然還不曾投入股票的市場,但我想作為一個理財人,應該要自覺到這應該是遲早會發生的事,而在今年中初嘗試基金單筆申購投資的我,雖然因為保守心態的關係導致投資太少而沒有多少獲利,但是整體報酬率卻仍有2%左右,顯示只要慎選基金,依然可以穩定獲利。而基金只是小試身手,接下來進階入門股票將是下一階段投資的重頭戲。
趁這幾天有一點時間,便開始翻閱雜誌看看理財達人們對於投資有什麼策略,發現雖然方法各有不同,但是萬變不離其宗,花時間做投資標的的研究是一定要的,而如何停損停利則是後續風險管理與再投資的保障,而儲蓄為投資之母更是不可逆的金科玉律,雖然慧根尚淺,但這些道理卻是人人可以輕易會意,我想只要掌握一些基本要點,投資股票應該還是有所謂簡單的安全法則吧。
最近在看總體經濟學的時候,因為賽伊法則提到"供給創造需求"的理論,所以便上網查了一下這到底是在說什麼,發現有一篇以此來批評凱因斯總體經濟理論的文章,裡面便以此為開頭來說明供給才能創造需求。
根據鉅亨網的整理,2009年至今的原物料類股指數已上漲194%,但是不同原物料類別對其相對產業類股的影響卻差異甚大。礦業的原物料類股僅成長14.9%,而化學類股則成長246.6%。
原物料類股間差異之所以如此大,主要在於礦業物料應用較單調而集中,而化學物料則多元而廣泛,然化學物料已經成長到一個高點,未來應該可以多花點心力關注於礦業原物料類股的表現。
還記得前些日子發現的負時差創意經濟概念,也就是當地球變得又擠又熱又平時,如何洞燭機先,在想像到問題即將到來的時刻,便率先強佔先機,提供創意服務,讓變化愈來愈快的世界,因為你的快速創意,讓人們得以快速適應變化,這就是負時差創意經濟的理念。
延續這個理念,這邊要談的是如何讓負時差創意經濟成真?其核心就是一套將創意商業化的流程!這個流程不複雜,其起於對地球對文明的愛,終於給消費者帶來的感動,中間需要靠創意與商業串起他們的連結,於是創意便可以商業化了。
去年2016年美國為因應通貨膨脹的壓力,所以數度升息,因此執行貨幣緊縮政策以達成升息目的,而貨幣緊縮就是回收美元使實質貨幣供給量減少,一般是聯準會(美國的央行)透過以下方式執行:
如此美元(Ms)就會下降,實質美元供給(Ms /P)便會因為Ms的下降抵消掉上升的物價(P)造成的壓力,同時因為實質貨幣量的減少造成LM曲線左移,在總合需求(AD)不變下,利率便會上升,達成升息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