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最近心血來潮,我終於又把四書的中庸給翻過一遍,事實上最近也在複習論語跟孟子,接下來就要重新看一遍大學了。

  中庸這本書以前小時候傻傻的看不懂,以為其中的中庸之道應該很玄,應該會提到很多我所認知的中庸之道的詳解與延伸,但現在多看了一些書了,也有些年紀了,再翻一遍才深深感嘆,這本中庸可一點也不中庸阿!

  其實論中庸的背景大概也就可以知道這本書也許與我所想的中庸大有出入,首先這本書是出自禮記的漢儒之手,雖然相傳是孔子的孫子子思所寫,但論其內容,考其經文,遂可見其思想與孔孟有差,雖大致提倡的為學處世之道與儒家相差無幾,但其中篇章內容亦難免可看出受陰陽道術之說所染,如鬼神之為德一章便明顯與儒家敬鬼神而遠之的求實精神不符,而其中所講中庸之道更近乎完全未提,充其量中庸一書只能當作是漢儒的世界觀,並不能從中窺得儒家的中庸思想,雖然如此,其對與"中"這個字的闡述還是有所發揮的。

  中庸一書,經過朱熹先生的注解之後,在開頭處便落款稱"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但待我讀完中庸全部篇章,發現通篇根本沒提到中庸到底是什麼?唯首章有提到”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的所謂"中和"之說,其餘並未論及具體的中庸是為如何,所以其實朱熹先生的開頭導文之中庸,是跟中庸一書的中庸沒什麼關聯的,而我也認為中庸應該是朱熹先生所指的中庸。

  但其實儒家也論中庸,只是其重心點為仁義與禮讓,中庸之道並未被突顯罷了,雖然如此,中庸一書也有許多地方點出儒家的中庸論點,在此是值得拿來梳理賞析一下的。

  首先,孔子在論語中即說過何謂中:"過猶不及"。也就是說言行太過或太少都是不好的事,這就是中,即不偏不倚的意思。所以孔子說君子群而不黨,周而不比;勸勉父母或朋友,則是善盡忠言,勞而不怨;做事無迪也,無莫也,沒有一定非得或不可怎麼做的事,這就是"中"。

  在中庸之中亦有君子和而不流之語,但除此之外再提中道之義的地方則幾乎全無,大部份講到的都是"庸"這個字。

  不易謂之庸,所謂庸,常道也,化育萬物之道。所以庸這個部份在儒家而言強調的就是要守天道,是故論語有云:"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也就是說君子樂天知命,上不怨天,行不尤人,修持自身,嘉善天下。這在孔孟之語中談論甚多,而在中庸一書中,也書之甚詳,最具體之代表是"君子素其位而行"一章,提出"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徼幸",認為君子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在自己的命份範圍內盡最大努力為所當為,是故不被命運所打擊而能"無入而不自得",在自己所處的處境也能自得其樂而不為所困。

  也因為君子居易以俟命,所以君子不怨天,不尤人,知凡事自有天命,遇到困境反求自身,然後盡力而為之,不知憂亦不知懼。在俟命中不失其身,盡心學習,奮發向上,所以中庸又提出許多君子俟命所需的學習綱要,即"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至此,中庸之道已明。

  至於中庸裡面的其它章節,或贊中庸之德、或嘆其之不行、或補充之不足,亦有他說雜入之處,集合這些就得出中庸一書,而這就是我所謂的中庸一點都不中庸阿!

20201224日星期四

arrow
arrow

    jackterryla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