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國立編譯館國語課本」的圖片搜尋結果

連我爸都讀過的爸爸捕魚去小學課文

[來源:清水國小畢業同學會

  大家知道國語是什麼嗎? 所謂的國語就是北京話,也就是俗稱中國的官話!但是可能我們對他的普遍認知還是存在著未知的誤解,事實上從中國近代史的觀點來看,國語是一直到民國初年啟蒙運動的文學革命開始之後才真正誕生的中國國家語言與概念,在古代,其實未必存在"國語"這個詞。

  為避免大家誤解,我要先對國語兩字正名一下:其一,他是指我們的標準中國話;其二,他指的是我們小學所唸的"國語"。簡言之,中國話雖是從上古有中國人出現以來便已經存在,但在古代中國政權更替過程,中國話的普及程度其實是隨國家控制土地的擴大方能拓展,但神洲竟內其實內地民族甚多,加之古代教育並不普及,因之國語的流行之地其實只限在京都與其鄰近省份,一直到清末民初,不太會講國語的人還是很多,這種情況是一直到民國七年(1918)教育部公佈注音符號之後,才開始有所轉變。

  是的,注音符號是民國初年才被公佈並推廣到全國中小學作為”國語”教學使用的工具,這意味著注音並不是古時候便已經存在的產物,而是民國初年文學革命運動正盛之時,政府為了使教育能更快為人民所接受,故需要一套全國統一的語言作為教學工具,所以發起了”國語統一運動”,就是要將北京的官話普及到全國,而為了讓人民可以學習標準的國語,所以必須先使"讀音統一",而為了使讀音統一,所以才公佈了注音符號。

  注音符號的出現,終於使中華民國找到統一全國語言的方式,遂有"國語"一詞的誕生,而我們小學所唸的國語,也就是由此而來了!這也終於讓我想透國小的國語為何稱為國語,但為何國中之後卻稱之為國文?原因就在這裡,國小的國語其實主要是訓練講標準的中國話並且認識中國字,所以小學的課本必定附隨著注音文,小一的第一課也是從認識注音符號開始,但上了國中之後,就拿掉注音了,科目名稱也改名為"國文",也就是中國文學,所學已不再是語言,而是文學,想不到離學生身份如此之久,如今我才在某一本中國近代史著作找到這問題的答案。

  事實上,國語一詞的出現對中國來說是好的,國語統一運動的背景其實不是什麼要讓教育得以普及,而是因為當時正是中國啟蒙運動時期(1917-1923),胡適與陳獨秀先生正在中國掀起文學革命,也就是白話文運動,當時民國建立,民主思潮在人民之間快速傳開,為使人民擁有更多自由民主與學術知識,所以中國需要一套新的語言來做為傳遞這些知識的工具,那就是白話文跟國語,兩者相輔相成,才有今日充滿白話文學的世界,也才讓中國知識門戶大開,因為古代文言是少數讀書人的私產,而現代白話文則是適合平民的文學,也為了讓平民易於了解並接受新白話文學,就需要適合教育平民的語言,該語言就是我們現今所見的國語。

  由此,才真正發現國語不只是中國話,國語背後代表的是一套進步思想下必然的結果,一個語言運動的發展並非偶然,在歷史洪流中,他也是功不可沒的一個角色,今天過後,我想我會更知道國語教育對我國國民之重要性與意義何在。

 

2014年6月7日星期六 3:12 AM

arrow
arrow

    jackterryla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