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唐詩」其實也是可以合著音樂一起唱的,漸漸就發展出了詞這一類新文體,因是詩體演變,所以"詞"又稱"詩餘",本身與唐詩這類齊言詩最大的不同就是詞的每一句不用字數相同,故詞又稱作長短句,以下是所有詞的別稱:"歌曲、曲子、曲子詞、長短句、詩餘、樂府、琴趣、樂章"。
詞則又分"小令"與"慢詞"兩種,小令流行於五代時期,特色是全詞在58個字以內,59字以上到90字的詞稱作"中調",91字以上則稱為"長調",而中調長調亦合稱為慢詞,是在宋代流行起來,故宋代所流行的詞已是慢詞,亦即是我們所說的「宋詞」。
宋代之後的元朝則因為蒙古人統一中原,輕視文人,胡樂亦開始傳入而流行,取詞而代之的即是,「元曲」,而元曲又稱詞餘,保有詞的特色同時加入歌唱表演的元素。
元曲又依發展前後分"散曲"與"戲曲",散曲有"小令"與"套數"的分別,差異在套數包含一組同一宮調的小令以連貫一段故事情節。戲曲則是在曲加上"科""白"形成可在舞臺上表演的音樂劇,其中又有"雜劇"和"傳奇"之分,雜劇流行於元代,而傳奇則明清的戲曲,主要改自唐人的傳奇小說而來。
所以我國韻文,實起於周代的詩經,走到兩漢與魏晉的辭賦,然後才來到以詩開啟的精彩詞曲創作時代 --- 唐詩、宋詞、元曲,這是我國文學的韻文發展基本脈絡。
而韻文發展過程,其實每個時代亦同時有散文的作品,散文即不用押韻的文體,其依內容可以分六類:記人的傳記、寫景的遊記、寫事的敘事文、寫物的詠物小品、寫情的抒情文、寫理的論說文。
我國最早的散文當是周易與尚書所輯的文章,而散文在發展過程中主要是在於不同時代背景會有重文采或重實學的作品與爭論。例如自上古到兩漢時代的散文多重視政事與思想的傳達,這一類比較學術類的散文一般是指我們口中的「古文」,所重為實學。而魏晉南北六朝時期,因為駢賦盛行,所以亦有講求行偶和對仗的「駢文」(又稱四六文或六朝文),這類駢文即是重辭藻華麗與文章形式和結構,所以唐代之後一直到清朝總共發生四次古文運動,皆是主張文章應該文以載道或是言之有物,以關懷民生與生活為主,而不是講究孅巧精美、炫赫其才的華麗文章。
而除了駢文與古文之外,亦有一種特別的文章以記述鬼怪或故事的創作文學存在,即,「小說」!小說的發展主要有魏晉記鬼怪奇幻為主的筆記小說,然後到唐代諷喻實事作意為主的傳奇小說,宋代則開始以白話話本為主的短篇小說,最後則是明清的長篇故事有章有節的章回小說!而我國有四大著名章回小說:明朝"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元末明初"施奈庵的水浒傳"、明朝"吳承恩的西遊記"以及清朝"曹雪芹的紅樓夢",是我國經典名著。
最後,在明清之際亦有很多對政治官場時事不滿的小說作品:如清朝吳敬梓的儒林外使、劉鶚的老殘遊記、李伯元的官場現形記等都是針對官場文化不滿所寫的小說。
所以跟韻文相比,散文中除了魏晉六朝的駢文外,大多數文體都沒有太大差別,僅有寫作內容應朝哪個方向前進的載道或文采之爭,而除此之外亦有以寄託心情或娛樂為目的的小說這一類特殊應用,然不管韻文或散文,皆有享譽內外的迷人作品與創作,讓中國文學至今仍不斷成長拙壯同時伴隨著中國人民豐富心靈與掌握人生智慧。
2021年6月18日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