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10 - 13段
此節延續上節的案例舉了政治困境上另一種艱難情況:外交人員傳話的困境!藉由這個故事,莊子點出人生在世總有不得不面對的事務,不能逃避!應該用安之若命的態度去面對,然後專注於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本身,如此方不致於陷入人與人之間的明爭暗鬥的風波,藉由外交人員如何做好傳話的工作,來告訴我們如何面對每一件人生必須面對的課題。
第十段: 葉公子高將使於齊
葉公子公被楚王安排出使齊國傳話,由於齊國是大國,葉公子高擔心完成不了任務,所以跟孔子訴說煩惱:「大王派我到齊國傳話的任務很重大,齊國雖然對外交使者外表敬重,但對其發言總是消極以對,不太理會,像齊這樣的大國連人民都一副高高在上模樣了,更何況是齊王呢?為此,我感到很擔心!
老師常告訴我:"凡事不論大小,沒有不循正確方法而可以順心達成的。(原文:凡事若小若大,寡不道以歡成。)事若不成,就會受上級處罰(人道之患),而事能完成,則可能因為心力交悴而生病(陰陽之患),可以完成任務又不生病的人,也只有有才德的人才做得到了。"我吃粗食不求精細,煮食食物亦不求清涼,自我受命之後晚上常得喝冰水,我是體內燥熱了嗎?(原文:吾食也,執粗而不臧,爨無欲清之人。今吾朝受命而夕飲冰,我其內熱與!)我事情都還沒開始就已經感到身體不舒服,如果事情又做不好,那就是生病與處罰二患同時找上我了,這件工作實在不是當臣子的我可以勝任的,老師可否告訴我該怎麼辦?」
這邊葉公子高點出了我們人生常會遇到的問題:當遇到無法逃避而必須完成所託之事,若事情不好辦,那我們就會擔憂到自己身體都出狀況也不知道怎麼辦!這不是葉公子高才會遇到的事,其實我們人人皆然。
然"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既然該行之事不可逃避,那我們就該用正確的心態去面對,然後才是專注於處理事情本身,後面莊子將藉由孔子之口告訴我們該怎麼做。
第十一段: 安之若命
孔子說:「天下有兩個大的規則(大戒)是我們人無法不遵守的:一個是命,一個是義。子女愛父母,是天性,也就是命;下臣要事奉君上,是職責,也就是義,因為世界上沒有任何地方是無君的(原文:無適而非君也。),這命與義是我們無法規避於天地之間的,所以是大戒。
事奉父母,能做到不管任何艱難狀況都可以使父母安心,就是大孝順了;而事奉君王,能做到任何事都可以處理地讓他安心,就是大忠。如此,能做到自我修養本心,讓哀樂等情緒不能影響我們永於面對問題的態度,時時刻刻記住有些事是無可奈何的,那我們只要安之若命平靜專心的對待每一件事,這就是大德之境界了(原文:自事其心者,哀樂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所以為人臣子的你,雖然面對艱難任務是不得已的,但是你只要全心全力去做,忘記這件事對自己可造成的不良結果,又豈會讓你有時間去擔憂事情之外的生死問題呢?你儘管出行即可!」
這段孔子先教育葉公子高人生在世本來就有些事必面承擔面對而無可逃避,因此不管遇到再艱困的處境,只要秉持"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把情緒都拋出腦外,只專心於事情本身的處理過程,自然也就不會有什麼問題了,這邊道家的觀點跟儒家的"盡人事,聽天命",基本是一致的,只是在心理態度對問題可以安若命之後,接下來莊子會強調如何專注地處理問題本身!
第十二段: 傳其常情,無傳其溢言
孔子接著繼續說外交人員工作的至難之處:「讓我跟你講講我的聽聞:鄰近相交之國就應該緊密聯繫交往以獲得彼此信任;而距離遠的友邦就必須常常傳達對話讓彼此安心,當然這話就得派人去傳。而要傳讓兩國都可以開心或讓兩國都不能接受的辭令則是最困難的(原文:傳夫傳兩喜兩怒之言,天下之難者也。)。但當外使人員必須傳達這些兩喜兩怒之言時,往往可能傳話過程帶入自己多餘的情緒與觀點,導致話語失真,可能過多好話,也可能過多惡言,這類的溢言就容易導致兩國失去信任,而首先遭殃的當然是傳話之人。所以有句外交格言說:"把真實的話傳給對方就好,不要多加些自己主觀或情緒包裹之後失真的話,這樣大概就夠了(原文:傳其常情,無傳其溢言,則幾乎全。)!"」
這邊孔子點出外交使者最大的難處就是在如何好好把話真實地傳達給聽者之國,由於外交人員可能因為本身情緒影響,或可能是因為要傳達兩喜兩怒之言的壓力導致傳話過程多說了自己加工之後的話,而導致更遭的結果出現,所以孔子這邊告訴葉公子高你一定要小心別讓情緒或傳話以外的事影響你,你只要做到:「把實情傳達,不多溢美或溢惡之言論即可」,因為傳達實情才是你該盡之責,其他的事(如國與國之間關係是否因此生變)則與你無關,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既然是傳話人,就做到把話傳到就好!
第十三段: 無遷令,無勸成
最後這一段孔子進一步說明為何把話傳好就好如此之重要!主要是人與人之間的紛爭常起於小處之言語,言語起了風波,後面便會有不好的會造成生命損害的報復行動。所謂言者無心,聽者有意,如果傳話過程不小心讓聽者覺得太過嚴苛(剋核大至),必然會有不良之心生出而想報復對方,就如同野獸將死發出哀號之音,氣息急促,這種情況便容易產生不肖之心。如果傳話者不知道這個道理,那也就不知道他的下場會是如何了。(原文:言者,風波也;行者,實喪也。風波易以動,實喪易以危。故忿設無由,巧言偏辭。獸死不擇音,氣息茀然,於是並生心厲。剋核大至,則必有不肖之心應之,而不知其然也。苟為不知其然也,孰知其所終!)
所以,對外交人員來說有個原則:「不改變君王的命令,不勉力求兩國共同之成,傳話不要有過渡溢言。(原文:無遷令,無勸成。過度溢也。)」要知道成就美好的事往往需要不少時間,但一旦做錯事,還來不及補救可能就遭致禍害了。(原文:美成在久,惡成不及改。)
最後,孔子提出當我們無論做任何事的處理方式:順應外物的變化而讓自己的心意自在(安之若命),一切順其自然,保持心靈的平和狀態,不要讓情緒影響自己對事務的判斷,然後專心做好這件事,即可。(原文:乘物以遊心,託不得已以養中,至矣。)
面對事情不要只想著成敗的後果如何,那並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把我們情緒帶偏而做出不對的行為,最後惹禍上身,因此只要用安之若命的態度面對事情,然後專注於把事情做好即可! 而既然是外交人員,就只要把話傳達即可,何必去想齊國的回覆是啥呢?這不是你該做的事呀!只要做好這件事,那又有何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