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天梯设计图__人文景观_自然景观_设计图库_昵图网nipic.com

 

第二節 4 – 5

  該節主要是說明如何跳脫對立議論的是非之爭,用更高的格局,即道的角度來看事務本身脈絡發展,自然能開放心胸,超脫於對立紛爭之外。

第四段: 莫若以明

  傳道之人的言論不是吹氣,是有他要表達的觀點,但這些觀點都是建立在自我成見的意識形態之上,就變得不是很確定是一種觀點,於是有說就跟沒說一樣,他可能還會堅持這是有意義的言論,跟吵雜鳥叫聲不同,但真有不同還是其實跟鳥叫聲一樣無意義呢?

  我們的道是被這些人的觀點隱藏到哪裡去啦?怎麼出現了真偽之辨呢?而我們信奉的道的真理之言論又是被他們的觀點放到哪去啦?為何處處有是非之議論呢?(原文:道惡乎隱而有真偽?言惡乎隱而有是非?)原來道被這些人的小小觀點所代表的知識給掩埋起來了,而真理之言論也被他們建構的華美辭藻給隱藏了。(原文:道隱於小成,言隱於榮華。

  正因為如此才有了儒墨之爭辯,用肯定對方之非來否定對方之是。這時候不如莫若以明,方可跳脫是非之爭辯。

  這裡莊子的所謂莫若以明,是指跳脫是非之爭的泥沼,把自己提升到與日月同天的高度來審視一件事務的完整樣貌,必能觀察到事務發展的脈落,如此方能屏棄心中的成見,用道的智慧讓事務自然發展。

 

第五段: 道樞

  萬事萬物皆有其對立兩面,不是出於彼端,就是出於是處。(原文:物無非彼,物無非是。),你自彼端看,自然看不見是端之意見,同理由是端出發,亦無法見得彼端之真義。所以說彼與是是相互倚靠的。(原文:故曰彼出於是,是亦因彼。)所以聖人在看待事務時是不會從彼或是之其中一端去看是非之論點的,而是以天的高度來觀察事務的全貌。(原文:是以聖人不由,而照之於天…)

  由天道觀之,則能見彼此不再相對成偶,這就進入了"道樞"之中,也就是看見了事務運作的核心,而你就處在核心的環軸之上,能順應道的變化以應事務之無窮。(原文:彼是莫得其偶,謂之道樞。樞始得其環中,以應無窮)所以說要跳脫是非爭端,還是莫若以明呀!

 

2020420日星期一

arrow
arrow

    jackterryla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